11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組織開展第四批智能光伏試點示範活動。並重點支持光儲融合、建築光伏、光伏綠色化和先進光伏產品等領域發展,以加快智能光伏技術進步和行業應用,提升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率。
以光伏產品爲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推動能源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2020年以來,我國新能源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以光伏產品爲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和裝機規模激增,我國光伏產業規模和產能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但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光伏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相關產品價格出現較大波動。近日,“中國光伏產能過剩了嗎”的話題引起行業討論,光伏產業也亟須實現高質量發展。
圖/IC
光伏已成爲我國能源轉型和發展清潔能源最重要的支撐
光伏發電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且容易應用部署,對推動全球能源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雙碳”目標提出後,我國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步伐,光伏產業迎來了歷史發展機遇,光伏產量和裝機量實現規模化增長。
光伏裝機量快速增加,成爲我國第二大電源。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達到13.22億千瓦,同比增長18.2%,歷史性超過煤電,約佔中國總裝機的48.8%。其中,光伏累計裝機規模超過4.7億千瓦,超過水電裝機總規模,成爲我國裝機規模僅次於煤電的第二大電源。
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72億千瓦,同比增長93%,佔新增裝機的76%。其中,光伏發電新增裝機12894萬千瓦,新增裝機增長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截至2023年9月底,光伏發電裝機5.21億千瓦,光伏“第二大電源”地位不斷鞏固。
圖/新京報零碳研究院
光伏發電消納利用水平提升,開發佈局持續優化。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光伏發電量436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3%。全國光伏發電利用率98.3%,同比提升0.3個百分點,顯示我國光伏發電消納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同時,我國在集中式和分佈式光伏開發方面實現均衡發展,大型光伏基地和分佈式屋頂光伏規模齊頭並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2億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95億千瓦,分佈式光伏2.25億千瓦。
光伏深入賦能各行各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在解決光伏棄用問題的基礎上,我國光伏發電逐步開始賦能各行各業,促進生態產業發展的同時推動行業用能綠色低碳轉型。光伏板可以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提高植被生長率。光伏+農業、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氫等新模式新業態成爲光伏賦能行業綠色發展的典型場景。
圖/IC
光伏產能是否過剩?我國光伏產業亟須走出一條新路
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光伏產業早已走出了當初“兩頭在外”(原材料技術進口、產品市場依賴國外)的發展階段。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光伏產業工藝技術水平不斷升級,產業製造和裝機應用規模持續擴大,光伏發電成本不斷降低,產業生態及產業鏈供應鏈建設逐漸完善,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雙碳”目標提出後,在巨大的市場需求背景下,我國光伏產量規模迅速壯大,企業數量急劇擴增,行業競爭也顯著加劇。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硅片、電池、組件等光伏產品產量分別達371.3GW(吉瓦)、330.6GW、294.7GW,而有市場機構預計至2023年我國光伏製造硅片、電池片、組件環節產能均將超過900GW,規模擴張明顯。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國內外尤其歐洲太陽能電池板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下降情況,引起市場關注。
因此,關於光伏產能是否過剩的討論便成爲行業熱議的話題。近期,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就此問題表示,當前中國光伏行業確實存在一定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風險,但總體屬於行業發展正常範圍。但光伏行業仍需注意市場過熱問題,防止出現2005-2008年之間光伏行業大起大落的情況。
2009年,爲解決我國光伏產業面臨的市場需求不足難題,我國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了《關於實施金太陽示範工程的通知》,預期投入100億元,用財政補貼的方式幫助光伏產業併網。在此推動下,我國光伏發電進入了以國內市場爲主的度電補貼時代,國內光伏裝機規模開始進入了快車道。到2015年底,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超越德國,躍居全球第一,並在此之後持續引領全球。
與此同時,我國也開始通過禁止以加工貿易進口多晶硅、明確光電轉換效率爲準入標準等措施,引導光伏產業走技術升級之路,提高我國光伏產業的整體競爭力。2018年4月,工信部、國家能源局等六部門印發《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動我國光伏產業走向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
近期,工信部召開第四次製造業企業座談會,詳細瞭解光伏行業發展情況座談會。會議指出,聚焦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優化供給方向明確。此次,工信部等部門組織開展第四批智能光伏試點示範活動,就是爲了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有別於之前的新路來。
圖/IC
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規模激增,我國光伏產業未來仍然可期
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部署目標已成爲全球最大共識。在極端氣候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全球加快氣候變化應對行動,對可再生能源需求日益擴大。今年11月底舉行的COP28會議將對《巴黎協定》實施情況進行首次全球盤點,其中,加快能源轉型以應對嚴峻的氣候危機成爲此次大會的重點。
此前,COP28氣候峰會主席國和兩個可再生能源組織敦促各國政府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提高兩倍,作爲阻止全球變暖超過1.5攝氏度的努力的一部分。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和全球可再生能源聯盟在一份聯合報告中表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需要 “達到11000吉瓦以上”。
近日,中美發表了關於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提出,在21世紀20年代這關鍵十年,支持爭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三倍,並計劃從現在到2030年在2020年水平上充分加快兩國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氣發電替代,從而可預期電力行業排放在達峰後實現有意義的絕對減少。
國際能源署預計,全球在2023年安裝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飆升至440GW以上,同比增長107GW,其中,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將佔今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的2/3。到2024年,全球光伏組件的產能預計將達到1000GW。
雖然我國光伏產業出現供應鏈階段性供需錯配和市場震盪情況,但這是在光伏產業景氣大週期當中的波動,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將保持高企。按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三倍的規模計算,以及光伏裝機佔可再生能源比例不變的情況下,2030年前全球光伏市場的需求將在5000GW以上。
圖/IC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任大明
編輯 白華兵 校對 趙琳